12月14日,冬日阳光下,数万块等待凝固的再生砖,静静等待时间让它们干燥,等待派上用场的时候。这种透水性很强、色彩形状各异被称为“再生砖”的新型环保建材来自于建筑垃圾。

在西咸新区陕西汉秦再生资源利用公司的车间里,大量的建筑垃圾通过工艺处理,变成了多种不同尺寸的再生骨料。不远处全长122公里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上,因为采用了它们,成为了中国首条利用建筑垃圾建设的高速公路。

西咸新区作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,在实践探索中,坚持生态文明理念,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、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,为城市高品质发展打好绿色基底,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

仅10分钟  “垃圾”蝶变“建筑新材料”

夜幕降临的时候,附近的拆迁工地上的建筑垃圾,被运往汉秦再生公司,直接倾倒进给料设备,自动经过两级分拣后,被传送到地下8米处的破碎设备。在这里,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,完成了除土、破碎、除铁、整形、筛分、水洗等系列操作后,建筑垃圾会形成多种不同尺寸的再生骨料。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,建筑垃圾就完成了到新生材料的“蝶变”。

这些骨料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,还可以用于制作铺道砖、花格砖等建材制品。12月14日,汉秦再生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烜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,公司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线,一年能处理100万吨垃圾、生产95万吨再生骨料、10万立方米再生砖制品。而将建筑垃圾进行原始填埋处理,一车30吨,成本600-800元之间,再购买天然砂石进行施工,每吨140元。而经过再生处理的建筑垃圾,一车30吨处理费用仅为140元,成品砂石材料每吨仅为40元。可节约砂石开采100万吨,相当于节省出250亩填埋场。

“吃干榨净”  “再生”提升“区域绿动力”

在沣西新城西部云谷二期,设计别有巧思的园区道路,成为人们对这里的第一印象,路上所用的灰色砖块,就是将建筑垃圾“变废为宝”后压制的再生砖。

在中国西部创新港,市政道路除了柏油层之外的地面铺装、筑基砂石等材料,均来自汉秦公司的这条生产线。

已成为西咸新区绿色创新名片的海绵城市,也少不了“再生建材”的助力,再生骨料直接应用于湿软地基处理、人工湿地、防尘处理、海绵城市、基坑回填等建设场景……

将建筑垃圾“吃干榨净”,是西咸新区一直推行的目标,为此,创新实践的脚步永不止步。在西咸新区,不仅建筑垃圾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,工地上的废钢筋、废铁丝、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,经分拣、集中、压块后,由钢材相关公司进行回收再加工,废弃木材也在探索用于制造人造木材。未来,装修垃圾回收再利用也将开始进行。

绿色发展带来环境优势和区域品牌溢价,围绕工业、建筑等领域需求,推动工业节能、环境污染治理技术、装备与服务创新,强化资源综合利用,西咸新区正在推动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。预计到2020年底,产业营收达到50亿元,2025年达到100亿元。

本报记者 周婷婷 杨岚

品质筑梦 西咸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